close

  夢想2020來源:新文化報 - 新文化網
  高巍本報記者 李季 攝作為長春市綠園區政府一名公務人員,高巍對未來抱有信心,“在多年的努力後,城市裡不再有工業廢氣排放,山林間不再有肆無忌憚的資源濫採,人們不會因為霧霾、PM2.5躲在家裡……”
  範永茂 資料圖片解決環境問題也需要改變目前的中央地方的財稅關係,優化府際分權結構,調整政府管理體制,這正是改革的難點
  魏國明 本人供圖魏國明充滿信心地期待:2020年法院能夠成為一個更值得百姓信賴的地方,讓他們明白,在生活中不管面對多大的困難,這個社會上有伸張正義的途徑,法治社會的公平正義能夠更加彰顯。
  陳衛東 資料圖片陳衛東理想中的公民參與司法形式,是重大案件司法決策主體由純法官主體擴大到由多位普通公民和法官共同組成的合議庭最終決定
  郝淑霞 本人供圖不知道養老金將如何改革,但希望能夠確保退休的人們生活安心,讓一個曾經的社會財富創造者,可以和正在為這個社會創造財富的人們一樣,有活著的精神價值,保持居中的生活水平,不希望退休以後成為社會生活水準最低下的群體。
  鄭秉文 資料圖片改革的成敗在於中央最高層集體的政治決心,下了這個決心,取得了共識,那就是可以實現。
  孫淑珍 本人供圖為了實現“再抱一個重孫子”的願望,她希望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健康康的,即使生病住院也少花點。
  李玲 資料圖片新醫改方案確立的目標,是為了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制度,從過去主要為瞭解決看病的問題,轉變到為了保障人民健康,“這個體系建起來,其實要給老百姓提供一個終身的健康維護,簡單來說就是生得好、活得久、病得晚。”
  王柳燕和張華芊本人供圖作為一名初中語文老師、10歲女孩的母親,王柳燕也期待高考改革。“想一想高三時候三更燈火五更眠的情景簡直是摧殘啊。要是女兒也走這樣一條路,我幾乎不敢想象。”
  熊丙奇 資料圖片作為中國教育持久的批評者,熊丙奇永遠難言樂觀:“我們2010年已制定面向2020年的教改規劃,對於教育改革已經達成了共識,當時大家希望教改綱要能落地貫徹,不能成為‘牆上規劃’。現在3年過去了,實質性的教改寥寥。三中全會《決定》再次重申改革內容,但願這次能動真格,以啃硬骨頭的勇氣兌現改革的承諾。”
  袁哲本報記者 袁靜偉 攝作為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煉油廠的計算機工程師,袁哲現在最大的夢想就是漲工資,“現在開銷也大了,以前工作一年能攢2萬多塊,現在一年反而攢不上那麼多。”
  張占斌 資料圖片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占斌認為:“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城鎮化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其實質是擁有戶籍的居民和外來人口權利的不平等。”
  回春 本人供圖如果說2020年有什麼夢想?回春說她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把地溝油、三聚氰胺等徹底消滅。
  劉俊海 本人供圖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建議,改變現在的政績考核標準,早日把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作為考核地方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工作人員的重要權重
  李叢 本人供圖四平市民李叢希望2020年能實現制度管人,人大、紀委都能起到監督作用,最好讓老百姓也能起到監督作用。
  宋華 資料圖片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宋華教授接受本報採訪時認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難點在於政府作用的轉型,把原來“我來主導”,轉變成“服務員”的身份。
  A02版~A05版
  新改革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複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
    ———探索編製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
  “十面霾伏”永遠下線
  ■百姓夢
    2020年1月1日,元旦。清晨,冬日暖陽撲面而來,湛藍晴空清澈和煦。手機上傳來環境監測部門發出的信息:“親,長春市已經連續365天空氣質量指數:優!”
    從長春南環城路附近的家中出來,看到街邊晨練的人們怡然慢跑,沒人戴口罩,走到衛星路,快速路上私家車有序暢行,一種新型燃料已取代汽油,空氣里不再有汽車尾氣。
    這是高巍對於2020年生活的夢想。
    作為長春市綠園區政府一名公務人員,高巍對未來抱有信心,“綠色GDP成為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核心目標,政府對環保和生態的重視成為常態,在多年的努力後,城市裡不再有工業廢氣排放,山林間不再有肆無忌憚的資源濫採,人們不會因為霧霾、PM2.5躲在家裡,沒人隨手丟棄垃圾,每個人都像愛家一樣自覺地愛護這個城市!”
    “綠色GDP”,是指從現行統計的GDP中,扣除由於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數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經濟損失成本,從而得出真實的國民財富總量。其比重越高,表明國民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越高。
    2013年,影響國人生活質量的最大問題是什麼?“霧霾”是正選答案,沒有之一!2013年全國平均霧霾天氣29.9天,波及25個省份,100多個大中型城市,創52年來之最。
    生態環保問題在2013年進入每個中國家庭的生活里,也進入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議題中。
  ■專家說·啃硬骨頭
  尋病根
  調整考核機制與管理體制是改革難點
    如何解決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改革的最大難點在哪裡?
    接受本報採訪的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範永茂博士分析:“今天的各種環境問題,包括一次次霧霾的大規模集中爆發,和過去30多年,特別是近1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不無關係。”
    範永茂認為,在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首要任務的前提下,政府的主要工作應當是經濟,GDP本身不是缺陷,問題的關鍵是唯GDP的官員政績觀和“GDP掛帥”的政府考核體制,“激勵經濟學告訴我們,當我們擁有多個相互衝突的目標,而只用一個指標來作為激勵標準時,通常就會帶來扭曲。”
    “除了考核機制外,解決環境問題還要追問,為什麼地方政府官員那麼熱衷發展GDP,甚至不惜在地方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範永茂認為,其直接原因是地方需要提高經濟增長水平,從而帶動當地稅收收入的增長。在上世紀90年代初形成的分稅制下,地方政府的事權和財權嚴重不匹配,需要充足的財政收入,以滿足其各項公共服務龐大支出的壓力,而杯水車薪的中央轉移支付顯然應付不了這樣的壓力。因此,招商引資、擴大稅源成為眾多地方政府的不二選擇。
    “相比起曾支撐中國經濟半邊天的鄉鎮企業還對本鄉本土有敬畏感而言,外來的企業包括民營、外資,甚至國有企業,對本地環境還有敬畏感嗎?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經濟在加速的‘世界工廠’化、重化工化和房地產化中前行,不斷流動的產業和金融資本逐漸與地方政府共謀,主政一方的大員又多非本地人士且變動頻繁,能不造成犧牲環境而換取發展的結局嗎?”範永茂直言,解決環境問題也需要改變目前的中央地方的財稅關係,優化府際分權結構,調整政府管理體制,這正是改革的難點。
    2013年,遼寧省對空氣質量超標的8個城市開出罰單,罰繳總計5420萬元,有關方面表示,罰繳資金將全部用於藍天工程治理環境空氣質量。這張5000多萬的罰單表明瞭政府對環境治理的決心。
    然而有一個問題是,根據該省“考核暫行辦法”,各地的罰金由遼寧省財政廳從各地財政資金中扣除,這意味著給各地方政府開出的罰金由納稅人買單。這一典型案例,也比較充分地說明瞭中央地方財稅關係以及政府管理機制存在的改革難點。
  開藥方
  民眾意願進入考評體系和決策過程
    範永茂對解決環境問題可能遇到的“硬骨頭”提出了建議。
    他認為,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變革自上而下的官員考核方式,不再用單一維度的政績考核模式,“這裡的重點在於如何形成綜合的考評體系,又如何把反映人民健康的指標考慮進去。”
    當考評體系重新設計時,應該更多地採納民眾自下而上的意見來評價各項政策,尤其是涉及民眾利益的政策合理性以及官員的政績。“理論上,民眾可以‘用手投票’,也可以‘用腳投票’,來表達他們的意願。”他說。
    範永茂所說的“用手投票”是指,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議制機構,表達民眾的意願。這意味著應該通過改善代表們與民眾的溝通,讓他們兩者委托代理關係的作用,更加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也讓人大能更好地行使監督政府的職能。比起過去,在網絡和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做到這點似乎不難,“可現在距離需求還有不小差距,我們很少能看到哪個領導因為環境問題而被人大問責。”
    “用腳投票”則是讓民眾自己選擇公共服務最好的地方居住,比如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地方,通過人口遷移反映人們對各地政府及其政策的意見,這種流動當然就不是以GDP為導向的。但在戶籍制度瓶頸的約束和公共服務地區差距的條件下,民眾未必能真正做到自由遷徙,即使能遷徙,他們所享受到的服務也未必優質。這樣,“用腳投票”來促使官員關註民生問題的機制也難發生效力。因此,“改革官員考評制度,將民意和公眾感受以最佳量化的方式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仍是一大難題。”
    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也需要民主法治方面的建設,“好政策要落實民主參與。”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政府的決策必須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意見,一些大型的項目,落戶地居民對這些問題的權衡,也必須進入項目決策的過程,“如何更好地讓民眾參與到決策中也在考驗著政府官員的智慧。”
  本報記者 李季
  新改革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廣泛實行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制度,拓寬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渠道。
  司法決策百姓也能參與
  ■百姓夢
    魏國明是吉林宇中人律師事務所的一名律師,入行五年的他被稱為“全能”,民事案件、刑事案件、經濟案件,他都能接。
    說起這幾年律師生涯的經歷,魏國明覺得最大的困擾就是受地方保護主義干擾,基層司法環境不佳。“跨行政區劃案件和行政訴訟案件‘立案難’、‘勝訴難’和‘執行難’現象比較突出。”魏國明說。
    立案難主要出現在一些異地的基層法院,“有時候,我去立案,法院的工作人員說材料不行,我問原因,他就說有規定。”魏國明對記者說,“我說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立案條件都符合,哪裡不行?對方回答‘就是不能立案,你也不要問了’,實在是讓人難以理解。”
    魏國明講述了他代理的一個案例:甲地一家塑鋼窗生產企業(下稱甲企)經營塑鋼窗銷售和安裝,甲企與乙地企業簽訂合同為乙地企業的辦公樓安裝塑鋼窗,甲企派出工人,安裝過程出現意外,工人失足墜樓身亡。工人家屬在甲地法院起訴,塑鋼窗生產企業是第一被告,乙地企業房屋產權人是第二被告,當地法院經審理後判決甲企承擔主要責任,乙地企業承擔次要責任。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雇員在從事雇佣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條款,在這個案件當中,雇主是誰?就是甲地塑鋼窗生產企業,甲企業應該承擔全部責任。”魏國明表示,然而甲地法院判決,房屋所有權人要承擔次要責任,顯然是錯誤的。
    魏國明認為這就是“地方保護”,“工人和塑鋼窗生產企業都是甲地,而房屋所有權人是乙地,甲地法院判決的時候肯定要‘照顧’本地人。”
    現實生活中,由於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的人、財、物都由當地掌控,導致了在有些案件的公訴、審判上,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不得不受制於一些案外因素,難以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
    在深化改革方案60條中,“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這一條,讓魏國明感到很振奮,“通過這項改革,各省法院的人員、編製將由省里提名、管理,法官仍按法定程序任免;法院經費將由中央和省級財政統籌保障。這樣法院將更有底氣、更有能力擺脫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而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就會少了外界的非法干預,司法獨立將會真正得到實現。
    在法律行業工作多年,魏國明間接見證了中國法治從艱難走向輝煌的歷程,他充滿信心地期待:2020年法院能夠成為一個更值得百姓信賴的地方,讓他們明白,在生活中不管面對多大的困難,這個社會上有伸張正義的途徑,法治社會的公平正義能夠更加彰顯。
  ■專家說·啃硬骨頭
  看變化
  “推進”、“深化”、“進一步深化”
    司法改革,最早是在2002年十六大時提出的,當時的提法是“推進司法改革,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
    2007年,十七大提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範司法行為,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2012年,十八大提出“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從“推進”到“深化”再到“進一步深化”,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教授陳衛東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這種表述的變化,是一種遞進式的推進過程,不僅僅是詞語的變化,還有更深刻的內涵。“司法改革沒有回頭路,‘進一步深化’說明瞭司法改革今後一段時間還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工作。”陳衛東表示,司法改革同時還是一項長期的過程。
  提建議
  整個訴訟階段納入公民參與司法的範圍
    近些年,很多案件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在人們探討案情的時候,一些針對“司法不公”的指控也隨之出現。
    陳衛東認為,司法領域顯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司法公正和司法權威的問題。“我所說的司法不公更多是程序上的不公,比如司法中立性不足,司法職權配置仍未擺脫行政化、地方化和部門化,司法機關違法辦案,甚至冤假錯案和司法腐敗現象都時有發生。”而司法不公直接導致了司法權威性不足。
    如何達到深化改革方案60條所說的“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呢,陳衛東覺得首先要拓寬公民參與司法途徑。
    “我一直在呼籲公民參與司法,不僅局限在審判或者陪審這一塊,還要把整個訴訟階段都納入公民參與司法的範圍。”陳衛東理想中的公民參與司法形式,是重大案件司法決策主體由純法官主體擴大到由多位普通公民和法官共同組成的合議庭最終決定。“這種權力轉移也是審判責任的轉移,而且公民參與還能解決案件中的專業性難題,比如醫療事故糾紛,可以吸收專業人士參與案件審理,彌補法官相關知識欠缺的不足。”
    “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是法律界人士公認的司法改革難點,陳衛東認為司法改革的核心在於司法體制改革,而關鍵點就在於司法權的獨立,“這是司法公正的前提,也是司法權威能夠重塑的重要方式。”
  本報記者 袁靜偉
  新改革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確保參保人權益,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堅持精算平衡原則。
    ———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完善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政策,擴大參保繳費覆蓋面,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
    ———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健全社會保障財政投入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預算制度。制定實施免稅、延期徵稅等優惠政策,加快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保險,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揣著養老金能環游世界
  ■百姓夢
    郝淑霞是東北師大附中明珠學校的首席教師,她的2020夢想是:養老金可以支撐自己快樂地生活,甚至可以去周游世界,像許多發達國家的老人們一樣,安享生活的美好。
    最近同事們也在探討“延遲退休”這個話題,但目前延遲退休的具體方案沒出台,如何延遲還不清楚。她個人不太喜歡延遲退休,不過還好,她今年50歲,延遲退休對她的影響可能並不大。
    相比之下,她更關註養老金制度改革和未來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她不知道養老金將如何改革,但希望能夠確保退休的人們生活安心,讓一個曾經的社會財富創造者,可以和正在為這個社會創造財富的人們一樣,有活著的精神價值,保持居中的生活水平,不希望退休以後成為社會生活水準最低下的群體。
    “我希望養老金可以支撐老人有尊嚴地快樂地生活。”郝淑霞說,希望國家能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最好逐漸向發達國家的高福利水平看齊。
  ■專家說·啃硬骨頭
  “改革的成敗在於中央最高層集體的政治決心”
    到2020年,“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夢想是否能夠實現?
    “改革的成敗在於中央最高層集體的政治決心,下這個決心,取得共識,就可以實現。”2013年12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長、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他認為,這個目標有望實現,但有一定困難。如果還按2008年五省市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試點那個思路,改革不容樂觀。
    作為研究社會保障方面的專家,鄭秉文在《決定》中看到很多訊息。比如“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這是官方文件迄今為止最完整、級別最高、態度最明確的表達。
    “看有點像動真格的了,認識也比較明確。”鄭秉文說,無論是三四年前上海試行的柔性領取退休金的年齡,還是去年社保“十二五”規劃綱要表述的彈性退休年齡,效果肯定都不會太好,因為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環境不好,先彈性後提高退休年齡,這個做法有點本末倒置。所以,先提高退休年齡後彈性,這才是正確的。提高退休年齡是必然的選擇,這次三中全會的表述是“研究制定”,這說明,2020年之前提高退休年齡的政策要實施。
  養老金改革技術層面沒有問題
    關於“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鄭秉文認為,真正意義的全國統籌,是指養老保險的事權和財權都集中在中央,繳費收入與核算管理也完全由中央政府來負責,當然,支出兜底也由中央政府來管理。中央政府負責全國養老保險的繳費征收和待遇發放,養老成為中央政府的責任。
    目前階段,很多很多養老困境和制度缺陷皆來自於統籌層次太低,這是目前出現的很多弊病的根源,要打破這個困境必須要提高統籌層次。統籌層次太低,首先,它導致制度地區間不公平,有的地區制度收入狀況較好,養老基金儲備情況較好,有的地區則相反。第二,便攜性不好,導致不同地區跨地區轉移很困難,為勞動力跨省自由流動帶來阻力。第三,為財政帶來風險,每年都必須註入大量財政補貼,且逐年增加。第四,帶來宏觀資金運用低效,因為註入的財政性資金又迴流到銀行里趴著吃低息,變相形成財政補貼銀行。
    這些養老金制度改革的目標有望在2020年實現嗎?“我個人覺得可能有一定困難吧,這個困難更多地不在於客觀而在主觀,很多時候是個政治決心和政治擔當問題。”鄭秉文說。實際上,養老金技術在世界各國已經非常成熟了,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做得很好,尤其上世紀90年代以來,制度創新在國外還是很快的,制度設計和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就是要戰勝我們自己,真正想改革,有了這個決心,其他的困難是完全可以剋服的。一旦遇到問題就縮手縮腳停下來,那這七八年的時間一晃就過去。“比如,做實個人賬戶試點一晃就13年了!什麼時候能達到制度彼岸呢?彼岸在哪裡?即使找到了彼岸,但如果由於種種原因而產生為難情緒,那就等於沒有戰勝自己。”鄭秉文說,在這一過程中,歷史形成的“雙軌制”導致的養老金的不公平也成為改革收入分配及養老金機制最難啃的硬骨頭。
  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的前途如何
    回想2008年2月曾提出事業單位五省市改革試點,就像在眼前一樣,可6年過去了,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呢?換言之,實際上也沒有什麼,本質上就是一個困難,那就是:“加入到這個制度以後待遇就要降下一半,怎麼辦?”可正是這個問題,卻沒有給出詳細解決方案。在這個情況下,馬上就拋出改革,自然就再遭到反對。
    鄭秉文認為,沒有一個完整的頂層設計,這是雙軌制改革遇到阻力的第一個困難,是6年前改革受阻的根本原因之一。實際就是給參改單位吃一顆“定心丸”,建立一個好的職業年金制度,否則像以往那樣“硬扛著待遇降低一半”來改革,結果就必將是又一次失敗。第二個受阻的原因是事業單位改革又在所謂的試點,並且試點的範圍第二大類里的第二小類,而且是在五省市的第二大類的第二小類里試點。事業單位改革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就有一半數量參加了改革,到現在也沒有完成,全國將近2000萬人,他們是個半拉子改革,實際上,這就是“試點”,到現在快20年了。現在五省市還有“試點”的必要嗎?這樣繼續試點的話,事業單位都是知識分子,他們之間就要分裂了,“我認為,這就是2008年改革失敗的一個原因。”
    2008年改革流產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只提事業單位改革,而沒有提公務員。事業單位改革,一定要與公務員養老金同步改革,要齊步走,否則,就必然存在攀比問題,就必然存在改革阻力,事業單位就必將淪為僵局。鄭秉文認為,沒能與公務員聯動改革,沒能綁定改革,這是2008年改革流產的第三個原因。
    鄭秉文的態度很明確,他說上述三點的本質就是“三個聯動改革”,而不應切割開來。養老金的雙軌制改革晚做不如早做,這個政治擔當是早晚的事情,總有一屆政府要去把它完成了,否則,年年網絡拍磚都會瞄準雙軌制,雙軌製成為一個攔路虎,任何不改革的藉口都會拿這個不公平作為一個擋箭牌。改革“需要中央最高層集體的政治決心”,三個頂層設計一起改,不是人社部一家就能推動的,如果中央政府下這個決心就是可以推動的。
    鄭秉文重申,這次十八屆三中全會裡的表述是“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我理解,這就是齊步走,聯動改革,是剛纔我說的‘三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d31kdqnh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